共济失调作为一种临床表现,并不特指某类疾病,涉及很多种病因。最多见于神经退行性疾病(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因素疾病),也可见于一些获得性疾病,如中毒、免疫病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、脑血管病等。行走不稳和姿势异常还可见于其他类型疾病,如痉挛性截瘫、肌张力障碍、舞蹈病等,肌力减弱也可出现类似表现,这些疾病的患者有时也会误以为自己的表现属于共济失调。
一、辩证思路
共济失调病应数中医学中的“痿症”范畴,痿症的病位涉及肾、肺、脾、胃等脏,古代经典对于痿症早有论述,历代医家有很多有关痿证的记载,其中以《内经》的记载最为久远,《素问· 经脉别论》云:“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,毛脉合精,行气于府。”由于肺朝百脉,行气于脏腑,输精于皮毛,凡滋养五脏的精气津液均赖肺气以敷布,故《素问·痿论》称“肺者,脏之长也”。又肺主气,司宣发,凡气血津液之布达周身,亦赖肺气的宣发作用,若肺有热邪,则肺气失调,气血津液无从宣畅布达,终使五脏失养,五体失用,而痿蹙内生。故张景岳说:“故五脏之痿,皆因于肺气热,则五脏之阴皆不足,此痿蹙之生于肺也。故此本病主要病机在于“肺气热”肺燥不能输精于其五脏,使其五体失养,肢体萎软。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篇中云:“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,四肢不得禀水谷气。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脉肌肉皆无气以生,故不用焉。”脾主肌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才能发达丰满。若脾失健运,则会出现四肢消瘦、萎软无力,甚则萎废不用(即痿证,故有“治痿独取阳明”之说)。脾主四肢 四肢正常的生理活动也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。若脾失健运,清阳不升,则可见四肢倦怠乏力,甚至萎弱不用。从调理肺,脾,胃入手,临床每获良效。
王常在大夫指出:中医阴阳平衡“益脑补髓汤”从人体内部出发 ,通过从发病根源着手,以醒脾健胃,生肌起萎,强筋健力,滋补肝肾等方式,解决小脑萎缩病根。王常在大夫根据30年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指出:人体局部的病变是由整体失调而产生的,因此要治疗小脑萎缩就应该从调理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出发,通过一定药物的刺激,持续有效地对中枢神经进行综合调理,调和五脏、补气养血,从根本上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。
益脑补髓汤疗法,博采众长,集古今医学精粹,聚诸家精华于一炉,潜心钻研古今治疗萎病有效古方、良方,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,疏通经络,补肾生髓健脾,疏肝熄风,开窍增智,调节五脏六腑、营养神经细胞、促进脑组织功能正常运转。在实际施治过程中,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,灵活选用,以达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德江便民网看到的,谢谢!